洪水突襲花蓮光復 中央多次預警、地方仍顯應變缺口
台灣前瞻新聞社特派記者/花蓮報導
9月23日下午,花蓮光復鄉迎來一場驚心動魄的災難。馬太鞍溪堰塞湖在連日暴雨、颱風「樺加沙」豪雨衝擊下,於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。滾滾洪水瞬間衝向下游,短短數分鐘,街道成河,住家與農田泡入泥水,居民扶老攜幼慌忙逃生,驚恐與哭喊聲交織,宛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。
「水一下子就灌進來,根本來不及收拾,只能先跑命要緊!」一位白髮蒼蒼的阿嬤驚魂未定地說,身旁的孫子緊緊抓著她的手。她慶幸雖然家園被毀,但至少家人平安。這份「人平安就好」的信念,成了災區共同的安慰。
事實上,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危險並非無跡可尋。早在七月,中央政府便已展開監測,東華大學防災團隊與農業部多次建立監測系統、製作疏散地圖,並在颱風前後進行預防性撤離。從公開紀錄來看,中央確實投入了不少資源與努力。然而,問題的癥結在於地方政府是否能將這些資訊與計畫,真正落實到基層居民身上。
花蓮縣政府雖配合中央召開會議、演練,卻未能確實建立完善的訊息傳遞與居民動員系統。9月中旬的細胞廣播測試後,已發現部分區域訊號不足,但縣府後續補強行動有限,僅仰賴NCC建議擴大基地台範圍。許多災民回憶,真正潰流發生時,手機並未收到警訊,仍是靠鄰居口耳相傳才及時逃離。
「如果訊息能更快、更清楚,或許大家不會跑得這麼驚慌。」一名居民含淚表示。她的家雖然仍站立,但家具全毀,「政府不是沒有準備,但我們感受不到被保護。」
同樣的質疑也出現在避難收容安置上。縣府雖在事前規劃3處收容所,但實際湧入災民時,場地空間、物資與醫療資源都顯不足,志工甚至臨時自掏腰包補充熱食與毛毯。這讓許多受災戶感到,中央有規劃,地方卻未盡全力執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9月19日專家會議上,學者已警告潰壩風險比預期更高,但縣府對下游居民的實際警戒卻未同步提升,導致部分民眾未能提早撤離。當水勢來襲時,不少人仍在家中,錯過最佳避險時機。
災難當下,消防人員、義消與志工冒著危險救援,盡顯人性光輝;但在體制上,花蓮縣政府未能將中央提供的資訊有效整合與落實,仍留下遺憾。地方政府肩負最直接守護居民的責任,卻在通報、安置與即時應變上顯得不足,讓災民陷入驚惶。
學者分析,堰塞湖屬高度不確定的天然危險體,中央可提供技術監測與資源,但最了解在地地形、最能即時動員的,正是縣府與鄉鎮基層系統。若地方端僅依賴上級單位的指示,卻缺乏主動作為,便容易在危急時刻形成斷層,導致民眾無所適從。
此次花蓮的災情,再度凸顯極端氣候下山區治理的困境。洪水沖毀的不只是房舍,也揭露出制度縫隙。未來,中央與地方如何建立更緊密的協作機制、如何讓警訊「不只發出去,更送到心裡去」,將是攸關居民安危的重大課題。
「家沒了可以再蓋,但命只有一條。」這是災民最直接的心聲。洪水雖無情,但人民的眼睛雪亮,他們看見誰第一時間來到現場,也清楚感受地方政府是否盡了全力。花蓮縣政府這一次或許努力過,卻仍未盡完全的義務,這一點,更需要在災後檢討中深刻面對。
花蓮這場風雨夜,讓台灣再一次理解:真正的防災,不是會議紀錄上的文字,而是災民在危難時刻,能否安心說出「有政府,真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