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24 馬太鞍溪潰流悲劇 災民痛批花蓮縣府反應過慢~ 馬太鞍溪潰流悲劇 災民痛批花蓮縣府反應過慢圖擷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台灣前瞻新聞社/特派記者花蓮報導 9月23日下午,花蓮光復鄉再度陷入天災夢魘。馬太鞍溪堰塞湖因強颱「樺加沙」帶來的豪雨而發生壩頂溢流,滾滾洪水頃刻之間吞沒街道、農田與住家。根據花蓮縣政府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,這起潰流已造成至少15人罹難、百人失聯,數十戶家庭支離破碎,災情之慘重令人鼻酸。然而,在各界哀悼之餘,外界更關切的問題是:中央早已多次示警,為何花蓮縣政府的應變卻仍顯遲緩? 根據掌握的資料顯示,中央在事發前至少9次正式通知花蓮縣政府啟動疏散撤離作業。內政部長劉世芳更在9月21日下午裁示,強調撤離工作必須立即展開,不能等到週一再行動。他指出,根據專家評估,馬太鞍溪堰塞湖存在高度潰流風險,應即刻撤離下游約1837戶、6810人,並要求地方政府立即動員,必要時國軍與替代役都可支援。 中央的態度明確而果斷。週日(21日)下午3時,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便與花蓮縣府及鳳林鎮、光復鄉、萬榮鄉三地召開視訊會議,明確要求縣府啟動撤離。翌日清晨,災防中心發布紅色警戒並發送細胞簡訊,籲請民眾盡速離開高風險區域。農業部、台大、成大、陽明交大、中興大學等專家團隊也同步提供監測資料,清楚指出堰塞湖蓄水量快速累積,壩體隨時可能失守。 然而,花蓮縣政府的應變作為卻顯得遲疑。根據紀錄,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自頭一天僅維持二級開設,即便中央一再催促,地方仍未提升到最高層級。直到23日下午堰塞湖真的溢流,造成重大死傷後,縣府才將應變中心改為一級開設,但此時一切為時已晚。 這項延誤的代價,是數條寶貴人命。根據災變中心的比對結果,目前14位罹難者的發現位置,皆位於中央早已劃定、要求強制撤離的警戒範圍內。換言之,若花蓮縣政府在第一時間確實執行撤離,這些生命或許本可避免犧牲。 值得關注的是,9月22日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赴災害應變中心,並與各地縣市首長視訊會議。當場,賴清德再次強調「必要時務必進行撤離,確保居民安全」,卓榮泰也提醒花蓮縣政府應以最高標準執行撤離。然而,當時與中央連線的,並非花蓮縣長徐榛蔚,而是副縣長顏新章。徐榛蔚仁仍在國外,缺席了最關鍵的防災決策時刻。這一點,也引發地方輿論質疑:在災難迫在眉睫的前夕,縣長是否真正把災民安危放在第一順位? 災後的畫面令人不忍直視。洪水沖毀了村落,居民攙扶著彼此在泥水中艱難前行。許多倉皇逃出的家庭,只能帶著簡單行李入住收容所。志工與消防人員在現場盡力安撫災民情緒,但人們的眼神中,除了對生命的慶幸,也有對政府保護不足的失望與憤怒。 「如果警訊能再早一點到、再嚴格一點執行,或許我們鄰居就不會出事了。」光復鄉一名災民忍不住落淚。他的話,道出了許多受災戶共同的疑問。 專家指出,極端氣候將使堰塞湖與山區潰壩風險日益頻繁,中央的科技監測與資源固然重要,但地方政府才是最直接、最能即時動員的第一線防護。這次花蓮的慘痛教訓凸顯,若地方應變機制不夠果斷,就可能將中央的努力白白消耗。 面對15條寶貴人命的逝去,花蓮縣政府已難辭其咎。這不僅是一場天災,更是一場人為的疏忽。縣府若能更早一步將應變中心升級、果斷執行撤離,災情恐不至於如此嚴重。 洪水過後,居民只能拾起斷垣殘壁重建家園,但人民的心中,仍等待一個答案:政府是否真的盡了全力?災難無法完全避免,但制度性的延誤與應變的遲緩,卻是可以被檢討、甚至必須被追責的。 這場災難,應成為花蓮縣政府深刻的警鐘:防災不容僥倖,更不能因應遲緩。因為對居民而言,政府的每一次決策,都是關乎生死的分秒必爭。 回上一頁